《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俗称汽车“三包”)今年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继去年发布意见稿征求意见、召开听证会后,国家质检总局上周公布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与一稿相比,多项条款的修改虽明确向消费者靠拢,但仍被指力度不够。
对此,《潇湘晨报》联合《汽车之家》、《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华西都市报》等面向广大消费者、厂商、经销商、媒体等各界展开了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三包”及退换货期限延长的条款修改并不买账,增加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也并不被看好。同时对于悬而未决的折旧费等问题,消费者和厂商、经销商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立场。
三包期限延长公里数“进步不大”
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将三包有效期限从2年或行驶4万公里延长至不低于2年或5万公里,但93%的消费者觉得此项改动进步不大。
分析人士指出,消费者对于汽车“三包”政策的主要阻力来源有着较为鲜明的态度,有54%的消费者认为政策实施的最大阻力仍来自于利益之争,27%的消费者认为阻力来自汽车厂商。9%的参与调研者认为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也是汽车“三包”政策迟迟未能实施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对于相关利益方阻力的考虑,消费者和汽车厂商、经销商对于汽车“三包”政策对汽车消费环境的改善都不抱太高预期。而其中9%参与调研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目前的汽车保修政策已经够用。
消费者和厂商在是否应提供备用车问题上也存在观点差异。长沙本地一家大型流通企业的负责人称,在国内某些较大的经销商集团或者经营业绩较好的独立经销商中,客户维修车辆时可使用经销商提供的备用车辆代步。因此在是否应提供备用车辆的问题上,有57%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此政策合理,但41%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并不合理,他们认为提升顾客满意度的方法变成硬性规定会间接提升卖方的运营成本。
第三方鉴定机构公正性遭质疑
在本次调查中,还有一点引起了关注:纠纷发生后诉诸法庭,时常会出现第三方鉴定机构。但对于第三方机构的公正性,仅有15%的消费者和11%的厂商、经销商相信第三方鉴定可以解决公正性的问题,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厂商对第三方鉴定机构的公正性持否定态度。
业界人士及相关机构认为第三方鉴定机构的缺失让车主维权存在困难。但北京同硕律师事务所的汽车维权律师张维云说:“所谓的独立第三方鉴定机构实际上是罩在消费者头上的一个泡沫。” 他说,鉴定机构本身不独立,鉴定人员身份的不独立,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员不承担法律责任,所谓的独立第三方实际上觊觎的是要成立的产品缺陷维权(诉讼)基金。
对此,张维云认为,国家只要在制度层面解决了消费者维权成本的基金保障问题,消费者维权可以自行聘请专家、证人,“一个鉴定机构难以做到独立公正”。
此外,“汽车三包”提高了对售后服务的要求。售后服务是自主品牌的软肋所在,如果三包政策实行的话,自主品牌就要投入更多精力。77%的消费者认为三包政策对于自主汽车不会产生影响,而39%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政策会进一步打击自主品牌。
应不应该支付折旧费用?
调查显示,对于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三包”有效期的修改,有93%的消费者觉得此项改动进步不大。而在折旧费的问题上,有86%的消费者认为汽车在按“三包”政策更换或退货时不应该支付折旧费用,而62%的厂商和经销商认为消费者应当支付合理的折旧费用。
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换言之,进一步把车辆三包的责任推给了厂商。但在本次调查中,78%的消费者依旧认为经营者也需要承担对于质量问题引起的三包责任。
资深汽车界人士李威认为政策如何落实是个大问题。调查显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是政策执行力低,维权周期过长。其次有62%的消费者担心政策所产生的成本会进一步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国内目前消费者需求依旧旺盛,价格上涨不利于汽车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所以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担心也不无道理。